编者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乡村不在偏远,有特色则可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
挖掘乡村特色元素,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乡村企业家选择到乡村去“创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更给城镇化大趋势下的“空心”乡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振兴活力。
如此多的“先锋”农民企业家,因何会选择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上施展拳脚?又是如何一步步肩负起乡村振兴的大任?走在了新时代乡村创业的前列?即日起,映象网推出独家大型联动专栏:《乡村里的出彩河南》,聚焦河南18地市一线乡村企业家,讲述河南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奋斗故事,为新时代击鼓,为继来者传花。
映象网驻马店讯(记者 杨晓 实习生 王东红)
2016年以来,平舆县华东户外用品公司屡见报端。该公司2016年9月投产,首年产值便达到2000多万元,如今已从一个单一的生产车间发展成占地8万平的标准化工业园。
“华东户外”落地平舆就像春天播下的一粒梧桐种子,不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更是将繁叶探向整个长三角地区,引来大批“金凤凰”。而播下这棵种子的人正是平舆县华东户外用品公司的掌舵人陈华伟。
陈华伟在车间指导工作
命运坎坷 怀揣梦想只身南下
陈华伟7岁那年父亲患肝癌去世,到了9岁母亲又因病撒手人寰,兄妹三人沦为孤儿。“我爱干净,冬天衣服只能自己洗,没钱买洗衣粉,就爬树摘些皂角,手冻的像虫在咬。”陈华伟回忆说。
多舛的儿时岁月造就了陈华伟坚强的性格,1995年初中毕业后他向邻居借了200元钱,只身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背起简单的行囊挤上了南下的火车。
陈华伟很快应聘到一家台资企业,凭着自身的努力,他的职位不断上升,直至进入该工厂的核心决策层。
2009年,在朋友的帮助下,陈华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公司在成立一周年时,已经做到了3200万产值和400万的利润。回想起曾经奋斗的过往,陈华伟彻夜难眠。
老王岗乡孙坡扶贫车间
致富不忘父老 致力家乡扶贫
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全面吹响,平舆县委、县政府主动给予企业关怀和帮助,县领导多次深入车间参观考察,家乡尊商、亲商、安商、护商的亲切举动让陈伟华更加坚定了扎根家乡,将华东户外做大做强的信心。
陈华伟告诉记者,户外休闲产品的生产环节技术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生产质量和速度。比如藤编工艺,十分容易上手,农村留守妇女、残障人均可生产,能有效助力扶贫。
华东户外先后在老王岗乡孙坡村等60多个村布局藤编扶贫点,吸收贫困户400余人。2017年11月,公司成立扶贫办公室,每年拿出扶贫资金300万元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贫困户,激发贫困户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
张雪丽老人在扶贫点工作
11月11日,记者在平舆县老王岗乡孙坡藤编厂,看到30多名老人、妇女正在认真的编织着手中的产品,不时传来欢声笑语。65岁的张雪丽老人介绍,子女都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4个孙子,自从来到藤编厂后生活发生了变化,不但每月可以赚到1500元左右工资,还减轻了子女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人多热闹,每天都非常开心。
在李屯镇前岗藤编厂,67岁的贫困户马洪发双目失明,但编藤的熟练程度丝毫不输给正常人,据老人讲,刚学的时候是有点难,但10天后就掌握了技巧,他和老伴儿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发愁,如今的生活过得充实还能赚钱,脱贫致富有信心。
华东户外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聚势谋远 竭尽所能放大格局
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平舆县产业带贫的方针不谋而合,陈华伟的成功加上家乡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打动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家,平舆县2000亩的大型户外休闲产业园拔地而起,“基地在县城、车间在村头、加工在农户”的立体化“三级扶贫车间”体系日趋成熟,目前,全县已有乡村扶贫车间280多个,1.65万人就地就业,4000多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自己成功不算成功,要回乡创业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一种升华。”陈华伟说。
这是一个奋斗的年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陈华伟虽然出身贫寒,却不向困难低头,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致富不忘桑梓情,情系一方热土,勇于挑起精准扶贫重担,把社会担当作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用富而思源的博大胸怀,书写着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