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着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4.9元,同比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三五”农民增收的良好开局。
一、收入特点
工资性收入显著增长。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363.8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农民人均工资2706.7元,比上年增长10.9%。在可支配收入四大项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持续提升,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33.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342.0元,比上年增长5.0%,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7%。其中,一、二、三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68.2元、140.7元、533.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下降16.0%、增长14.9%。从一产业农民收入来看,农业收入2850.9元,牧业收入779.8元,种、畜合计占一产业的99.0%,农业、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的主导产业。
财产净收入小幅增长。农民财产净收入为125.3元,比上年增加3.4元,增长2.8%。其中,利息收入下滑、转让土地收益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2016年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净收入49.0元,同比增长62.8%。
转移性收入稳步提升。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2103.8元,比上年增加222.7元,增长11.8%。驻马店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2016年全市家庭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人均达1689.5元,同比增长16.0%;社会救济和补助大幅提高,人均30.7元,同比增长51.2%。
二、增长因素
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近务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维护农民工权益,有力推动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3.0%,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
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55个,其中省级15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5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6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3550家、家庭农场5021家,一产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1.7%。同时,现代农业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土地流转是农民增收的助力。全市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稳步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以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实行土地流转后,一些不能出远门打工的农民可以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然后再去企业打工,这样就可以得到两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扶贫政策是农民增收的保障。2016年扶贫政策精准发力,直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分组情况看,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低收入、中低等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人均分别是4420元、7145元,分别比2015年的3988元、6898元,增加了432元、247元,增长10.8%、3.6%。
三、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尽管他们的文化水平较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仍然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从事大量技能要求不高、知识储备要求不高的岗位,就业压力仍然存在。
农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仍然呈现规模小、比例小、市场竞争力低的状况,农民依靠种植粮食作物增收的空间极其有限。
财产性收入比重依然偏低。全市财产净收入呈现出总量小、增长慢的特点,在构成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四项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1.3%,同比增长2.8%。通讯员 农调
3月16日,市民在果林中赏桃花。
40余人驱车来到刘口乡“全国文明村”刘灿村,开展义务帮助农户种植桃树的活动。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志愿者与村两委干部一道,挖坑、植苗、培土、浇水……
像张老汉这样有同感的村民,在该镇为数不少。他们主动加入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流转,其承包权没变,腾出了空闲时间,干活路子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拒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全镇外出务工、在家帮工,镇上农民每年可增加收入少算也有近3亿元。
为切实做好全镇冬季麦田管理,促进麦苗正常生长,实现小麦安全越冬,确保明年粮食丰收,汝州市庙下镇多项举措扎实做好麦田管理工作。
前些年,上蔡县西洪乡曹王村还是一个以农业耕种为主的经济薄弱村,村民一年忙到头,收入却不高。然而,在大学生村官张俊平的带领下,近年来,这里的食用菌种植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近日,唐河县农业局针对全县麦播情况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宣传工作,促使农户合理施肥,确保农业生产丰收,受到农民的欢迎。
时下,寒露已过,小麦最佳播种期已到来。确山县普会寺乡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做好秋播工作,唱响了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打好秋播工作主动仗,确保来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在“互联网+”热潮下,淅川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积极推进各乡镇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创新果品销售渠道,加强与知名电商企业沟通合作,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林农逐步走上致富路。
9月19日上午,汝南县农机局局长马威、副局长罗翔、汝宁街道办主任张钊远到该县北关大付庄查看农机深松工作。
以前无人问津的花生秧如今成了香饽饽,由于品质好、分量足、价值高,成为畜牧饲料的绝佳选择。宝丰县李庄乡花生秧变废为宝这一项就为该乡农户创收近四百万元。
近日,在享有“中原花椒第一村”美誉的渑池县不召寨村花椒园里,村民史改法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花椒,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日,唐河昝岗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秋季作物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增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连日来,方城县博望镇派出38名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实地做好技术指导,落实夏播花生面积26000多亩,比去年增加两倍多。
近年来,淅川县在发展生态林果产业中,积极引导农民流转、置换和承包土地,实现林果业集中连片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有效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点,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以来,方城县袁店乡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当地土质优良的优越条件,在全乡推广烟菜(粮)轮作种植模式,成功引进甘蓝、荠荠菜、甜玉米等品种在袁店乡的烟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