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驻马店讯(记者 杨晓 实习生 王东红)“这是我们新研发的五福剑,前后修改已经两年了。”9月28日,棠溪宝剑传承人高庆民对“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采访团说,“只有研发出适销对路的宝剑,才能让铸剑文化走入到每个家庭”。
传承人高庆民向采访团介绍展品
传承人高庆民与采访团合影
棠溪宝剑历史悠久,其铸剑历史可溯至西周时代,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平酒店冶铁遗址见证了棠溪宝剑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辉煌,《史记》与《资治通鉴》中均有对棠溪宝剑天下一利之描述。
据记载,唐朝元和年间,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时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棠溪宝剑的冶炼铸剑绝技失传。直到1986年,高庆民与父亲在无数次试验后,才将这一历史名剑才得以复原,失传千年的铸剑绝技再现人间。
棠溪宝剑淬火车间
现如今,在棠溪宝剑的生产车间里,锻打、淬火、研磨、錾图、雕刻、喷漆六个环节,几百道工序在传承人高庆民和其团队的努力下,延续着中国的铁器文明,铸造着中国宝剑文化新内涵。
大铜器顾名思义乐器大且以铜器为主,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等器乐意音色铿锵、粗犷豪放。据记载,西平大铜器属隋唐燕乐遗音,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兴于隋唐、盛于明清,主要用于闹年习俗,常用于拜年、贺寿、镇宅、祭祀、祝福等活动,亦用于民间舞蹈伴奏,据已故民间老艺人陈崇德回忆,唐朝初年,各种灯班、同乐会便纷纷建立。
西平大铜器传承久远,风格独特,主要分布于县城以西的乡村,其节奏明快、结构严谨、曲牌众多、技巧多变,指挥语言丰富、独特,音乐生动形象,富有表演性和观赏性,是烘托场景、张扬气氛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打击乐。
传承人李景堂介绍大铜器历史
西平大铜器表演
近年来,西平大铜器在李景堂为代表的传承人的带领下得以发展,表演队已分布全县各个乡镇,表演队员逾千人。自2007年、2008年先后被公布为产河南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多次被邀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所演之处,掌声不断。“我们就没见过二等奖啥样子,只要参加,都是一等奖!”李景堂自豪的告诉记者团。
“一般每场至少5000元,少了人家也不好意思说,因为西平大铜器的牌子真的打响了。”记者问及收入时李景堂表示,挣多少钱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能把西平大铜器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才是他最想要的。更让他高兴的是,西平大铜器在农村现在很受欢迎,大人小孩儿都喜欢,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充实方式,通过大铜器的普及,群众赌博斗殴现象日渐减少,邻里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驻马店新闻热线:0396—3599908 投稿邮箱:yxwzmdpd@163.com)
9月28日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团走访完泌阳、汝南的非遗项目后,马不停蹄的赶到上蔡,实地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阳节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茱萸绛囊制作技艺”、“杨集毛笔”、“担经挑”。
9月27日上午,由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驻马店市文广新局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活动启动,活动旨在深入报道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9月27日下午,由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驻马店市文广新局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活动走进汝南县。
9月28日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团走访完泌阳、汝南的非遗项目后,马不停蹄的赶到上蔡,实地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阳节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茱萸绛囊制作技艺”、“杨集毛笔”、“担经挑”。
9月27日上午,由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驻马店市文广新局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活动启动,活动旨在深入报道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9月27日下午,由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驻马店市文广新局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宣传采访活动走进汝南县。